工程项目管理如何实现多“管”齐下?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已成为工程公司最为关注的焦点。
由于工程公司承接的项目数量众多,项目又具有一次性、不可逆的特点。每个项目的起止时间与复杂程度不尽相同,项目建设生命周期交叉更迭,容易出现项目间的资源与目标矛盾,对工程质量与建造工期带来较大影响。

这一现状决定了工程公司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厘清多项目管理环境下的各种关系,提升企业的多项目管理水平。
然而,对于信息化费用紧张的工程公司而言,到底该如何让有限的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时来博士一起算算“工程公司多项目管理”这笔帐。
前不久,某中字头旗下的工程公司咨询互时云,表示想采购一款管道施工管理软件,来满足公司施工管理部管理多个项目业务数据的需求。
但由于公司的信息化预算有限,如果给所有项目都部署一套本地化系统,将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大多数工程公司在选择数字化软件时都会面临相同的难题。

因此,工程公司不仅要考虑到满足多项目管理与协同工作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性价比。想要获得更高的数字化投入产出比,工程公司可以采用以订阅制软件替代买断制的方式,从而解决软件采购资金不足的难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产力工具软件开始朝着订阅制的服务模式转变。相较于一次性付款的买断制软件授权,订阅制在软件系统的成本控制、需求匹配、版本更新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成本可控
得益于周期性的付费模式,工程公司在软件采购上囊中羞涩的窘境,如今完全可以通过订阅制得到解决。订阅制为工程公司降低了付费门槛,这意味着企业得以用更为低廉的价格获取和使用生产力工具。
针对工程公司多项目管理的业务现状,互时云专门打造了“1+N”的定价策略。

“1”指的是为工程公司施工管理部配置一套常规使用的管理版系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逐年订阅或年度连续订阅的付费方案。
“N”则是指为每个工程项目各配置一套施工版软件,支持工程公司根据不同项目的业务需求来灵活调整订阅数量和订阅时长。
在项目建设完工后,项目级的施工版软件还能及时取消订阅,避免给工程公司造成不必要的开支。简单来说,按需付费的订阅制大大压缩了工程公司的软件采购成本,让企业的信息化费用能够真正“用得其所”。
2.灵活匹配
基于个性化的订阅方案,工程公司可以根据承接项目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订阅所需的系统功能和模块。
以互时云的4D精益施工管理系统为例,工程公司施工管理部适用的管理版系统聚焦业务信息与数据统计,运用多维度、全方位的数据看板,对各项目管道施工作业的全过程进行管控,为工作量结算提供了客观详实的依据。

而适用于项目级的施工版软件,更侧重管道施工预制设计阶段的数据流转,覆盖焊口标注与管理、焊缝数据库构建、试压包自动划分等多个重要业务场景。
通过一套软件,工程公司能够实现面向多个项目的独立性、交替性管理,以达到一体化协同的高效作业模式。
3.即时更新
不同于传统买断制软件较长的版本更新周期,订阅制软件的功能更新周期更短,能够确保在服务期内始终保持最新的功能特性。
而且,在云端轻量化部署的支持下,订阅制软件还能面向用户无感发布更新,最大限度地简化用户的更新操作。更新的版本功能会被立即添加到软件系统中,用户不需要重新安装或购买协议,在下一次打开软件时就能立即体验全新功能。
4.实时服务
在订阅制模式下,供应商与购买软件的工程公司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实时互动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过去买断制带来的“一锤子买卖”的交易关系。
过去,在完成买断制的交易后,大部分供应商会继续提供售后服务,但这种服务终究只是作为软件的附属而存在的,往往需要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
与之不同的是,订阅制的核心就是“服务”。

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软件,更是供应商持续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软件使用培训、系统运行维护、使用问题响应等等。
通过与专属技术顾问的沟通,工程公司还可以及时反馈实际业务场景中的数据管理需求,从而推动打造持续迭代的高质量应用。
通过订阅互时云系列产品,该工程公司的施工管理部,为所有在建项目统一配置了云端部署的施工管理系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管道施工业务数据的动态管理。
同时,打通了多个项目之间的数据孤岛,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助于达成“业务数据可查、工程进度可知、全过程可溯”的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基于工程建造行业多项目管理的普遍特征,未来,数字化软件及其增值服务的订阅制付费模式必将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助力工程项目管理朝着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向推进。